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 | 无障碍阅读
中共南京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中共南京市委金融工作委员会南京市地方金融管理局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金融活水+平台桥梁”破解融资难 深交所科交中心“未来行”生物医药专场落地南京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新华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25 09:31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9月23日,“江苏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专场暨深交所科交中心‘未来行’产业对接会生物医药专场”在南京举办。本次活动由南京市委金融办、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攻坚办、深交所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主办,南京市金融服务中心、工商银行南京分行、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转化联合体等单位联合承办。活动以“金融赋能+成果转化”为抓手,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江苏生物医药产业“政金产学研”协同发展提供解题思路。

生物医药产业的特性,决定了其发展离不开资本与平台的“双轮驱动”。此次对接会最鲜明的特点,便是将“金融服务”与“成果转化”深度绑定,针对性破解行业“融资难、对接散、转化慢”的痛点。

记者从南京市委金融办了解到,目前南京已构建“1+4+6”产业工作体系,将生物医药列为4个产业攻坚方向之一,形成“研发端(高校院所)—产业端(12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载体端(生物医药谷等园区)”的完整生态链。此次对接会通过政府搭建平台,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科研院所与企业提供技术,形成“政金产学研”协同的闭环。

深交所科交中心南京专区作为“资源整合者”,在会上发布了《南京市生物医药项目选集》,筛选了10个重点推介项目与160个可转化成果,涵盖创新药、医疗器械、诊断检测等领域。更关键的是,南京专区已构建起系统化的服务机制:联合中国药科大学开展概念验证训练营,提升项目商业化能力;建立科学的企业评价模型,为A类企业提供“一对一”融资对接,目前已有5个生物医药项目获评A类,组织7次线上对接会,精准解决高校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

工商银行南京分行是活动的承办方之一,目前已形成覆盖生物医药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科技贷款规模超220亿元,服务生物医药企业近100家,融资超20亿元;除传统信贷外,还通过并购贷款助力企业整合产业链,借助工银投资开展股权投资,并联动工银国际推进境外IPO。这种“债权+股权+资本运作”的组合拳,精准匹配了生物医药企业的不同需求:研发初期依赖贷款解决资金缺口,成长期通过并购实现产能扩张,成熟期借助资本市场加速国际化。

此次对接会的项目路演环节,8个精选的路演项目直击临床痛点,集中呈现了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在细分赛道的“硬实力”。覆盖细胞药物、基因诊断、精准溶栓、实体瘤治疗等前沿领域,均以临床未满足需求为导向,突破多项技术瓶颈,展现出鲜明的“解决问题”导向。

在细胞治疗领域,江苏睿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RY_SW01细胞注射液”作为中国首个纳入“突破性疗法品种名单”的干细胞药物。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黄文韬介绍,该药物针对“系统性硬化症”的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疗效显著优于指南推荐药物,且已进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不仅填补了干细胞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临床空白,更打破了国内干细胞药物“多在研、少落地”的困境。

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智能DNA纳米溶栓机器”则展现了纳米技术的临床价值。该项目由高宇教授团队研发,90×20nm的尺寸仅为人头发丝的万分之一,能在体内“巡逻”并自动追踪血栓,精准区分伤口与血栓的特性,大幅降低传统溶栓药物的出血风险。同时将溶栓时间窗从3小时延长至6小时。我国每年脑卒中患者超200万。传统溶栓药“窗口期短、出血风险高”导致许多患者错失治疗时机,DNA纳米溶栓机器的临床前景可期。

实体瘤治疗的“卡脖子”问题也在此次会上找到解决方案。生迈医(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B7H3-MESO双靶CAR-T”,通过双靶点结构设计解决了传统CAR-T治疗实体瘤“有效性不足、脱靶风险高”的难题,在卵巢癌模型中肿瘤抑制率达100%。CAR-T疗法在血液肿瘤领域已实现突破,但实体瘤因肿瘤微环境复杂、抗原异质性强,一直是行业攻坚难点,该项目的技术路线为实体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这些项目均来自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或院士领衔团队,技术路线聚焦“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且已完成实验室验证或进入临床阶段,距离商业化仅一步之遥。南京拥有30余所生物医药相关高校科研院所,每年诞生近千项专利,为技术突围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此次生物医药专场对接会,既是江苏产业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行业发展的一次“中期复盘”。未来,随着“政金产学研”协同机制的不断深化,将有更多优质项目落地转化,江苏有望成为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的策源地和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