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南京和创新创业人才
如何实现双向奔赴?
11月11日,2023紫金山菁英人才节在南京江宁开幕,海内外知名专家,高校院所、行业领军企业负责人,科技创新和人才研究机构代表等齐聚金陵,围绕“汇聚全球英才 赋能产业发展”主题,共话人才合作、共谋美好未来,力促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助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为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提供智力支撑。
据悉,本次人才节为期6天,将举办“1+6”系列活动,即1场开幕式、6场特色活动。其中,开幕式以“人才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为理念,分为序篇——有“宁”才更好,以及智汇·人才之源、智启·创新之道、智培·产业之林三个篇章,并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开展人才引领产业科技创新发展高端对话。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
无论是推进科技创新
还是实现强链补链延链
都离不开人才的引领支撑
在吸引人才方面
南京一直诚意满满
汇聚英才
打造招才引智新高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南京统筹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建设,近期重磅推出“新时代人才强市25条”和“重点产业人才7策”,面向全域用人主体和各方面人才提出“五大行动”,各项政策竞争力位居前列。根据近期权威第三方统计显示,南京人才竞争力位居全国城市第6,其中,在“95后”硕士、博士喜欢的城市中南京位居全国第4。
在开幕式上,相关领导发布了市“人才强市25条”、江宁“人才强区16条”等政策文件,向入选省人才攻关联合体、省双创团队、市高峰项目的领军人才代表颁奖,激励他们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大力量。其中,紫金山英才计划高峰项目6个团队,每个资助500万元;省双创团队4个,每个资助300万元;省人才攻关联合体6家,1家资助500万元,另外5家每家资助300万元。据了解,近年来南京充分发挥在宁高校院所、国家级研发平台等优势,不断加大战略人才集聚力度,人才计划入选位居全省和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去年以来,聚焦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难题,牵头组建19个人才攻关联合体,首批入选江苏省人才攻关联合体10家,占全省总数近4成。
为进一步提升对全球创新人才资源的吸引力,加强区域内人才交流合作,推动人才实现更大作为,在活动现场,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华揭牌成立紫金山人才发展研究院。
研究院相关负责同志表示,作为全国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城市,南京坚持全域人才理念和大人才观,近年来,在人才市场化评价、科技贡献激励、人才“双聘”使用、国际人才街区等方面推出了不少开创性、示范性的举措。下一步,还将用好各方面人才研究力量,以人才理论研究引领人才事业发展,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产才融合
厚植区域发展新优势
作为全国首家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南京形成了1个5000亿级和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近年来,南京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充分融合,“紫金山英才计划”入选人才项目中,84%集中在软件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领域,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6成为人才创办企业。
在此次开幕式上,驻区高校、领军人才、金融机构、龙头企业代表共同启动党建引领“四链融合”行动,两批科技人才项目、两批产业人才项目开展现场签约,紫金山英才创新创业投资基金投资达成一揽子合作协议。据了解,近年来,南京建立规模5.5亿元紫金山英才创新创业基金,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人才企业投资力度,投资人才中超50%成长为国家级人才。近期,南京新设成立规模20亿元的人才创新双向赋能基金,突出“投早、投小、投科技、投人才”,为产业人才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金融保障。
人才兴则产业兴,产业强则人才强。开幕式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卢中原围绕“国家人才战略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人社部原副部长何宪围绕“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促进产业创新发展”主题作主旨演讲,为人才和产业共融发展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在人才引领产业科技创新发展高端对话环节,重大创新平台、产业龙头企业、产业人才研究机构代表等专家学者,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汇聚全球英才,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提供智力支撑”的主题,从科技创新、顶尖人才引育、人才战略、青年人才培养、科教产才一体化等角度对话交流,为市区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建言献策。
共建共享
释放创新创业新动能
南京科教发达,拥有51所高校、97万在校大学生,拥其中“双一流”建设大学13所、学科43个。丰富的科教和人才资源,吸引企业和人才纷纷落户,而南京也用润物细无声的优秀服务,让这些创新人才引进来留得住,彼此成就相得益彰。
开幕式上,有关领导为南京市新一批省级院士工作站授牌。作为全国知名的“院士之城”,南京现有“两院”院士92名,集聚了全球140余名院士在宁创新创业。近年来,全市大力推进院士工作站建设,充分发挥院士及其团队技术引领作用,推动政产学研用紧密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共有39家省级院士工作站。去年以来,南京还坚持服务为先,为在宁“两院”院士建立专属服务清单、配备“一对一”服务专员,为院士等高层次人才生活、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活动现场,相关园区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7所驻宁高校签署了校地联聘合作协议。据了解,为促进校(院)地融合发展,今年南京牵头在宁50多所高校、9家重点科研院所、8家国防科工单位共同成立校(院)地联席会议,共同深化在产业发展、成果转化、人才引育、学科建设等方面合作,常态化联动开展科技人才活动,形成名城名校相得益彰、共促发展的良好发展格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刘加平1992年在南京求学,自此和南京结缘,他在心目中早已将南京视为第二故乡。“从初见、扎根到定居南京,我时刻都能感受到南京这座城市的热情、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南京是一座充满机遇的城市、大有可为的发展热土,政府部门把人才的关键小事当成头等大事,用润物细无声的优越服务,让人才愿意扎根南京。南京还拿出了真金白银的投入,为企业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城市因人才而兴,人才因城市而聚。”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上半年,南京举办了南京人才日活动,下半年继续推出紫金山菁英人才节,再次向全社会传递出南京敬才爱才、求贤若渴的强烈信号,南京将一如既往地提供最具竞争力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最得力的保障、最暖心的氛围,让人才在南京既能成长成才,更能收获“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获得感,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提供有力人才支撑。